当前位置 :| 主页>学校管理>检查评估>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字体: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安鸣章    时间:2008-09-19 点击:

关于申请中央财政专款的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报告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08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教秘计[2008]156号)的文件要求,现申报安徽合肥服装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一、安徽合肥服装学校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安徽合肥服装学校位于合肥市瑶海区,紧邻瑶海区服装产业园和合肥市新站区安徽服饰一条街。学创建于1958年,1985年改办服装职业教育,是一所隶属于合肥市教育局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2005年被批准为首批安徽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校现有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与表演、服装制作与营销、服装CAD与打板、布艺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等六个专业,其中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与表演为省级重点示范专业,服装制作与营销为市级重点示范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39人。

学校老校区占地面积47亩,建筑面积25440平方米,新校区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55560平方米,教学设施先进,设备精良。目前,新校区正在建设之中,按照合肥市政府规划要求于20099月入住。老校区拥有教学楼两栋、实训楼两栋、图书综合楼一栋、办公楼一栋、学生公寓一栋、学生食堂一栋、其他教学与办公用房两栋。学校建有环形田径运动场和篮球场、排球场、手球场、乒乓球场、形体房等体育场地。校园规划合理,布局有序,绿树荫荫,花香四季,整个环境浑然一体,优美雅致。

(二)现有实训设施配备情况

老校区拥有专门用于实训教学的实训楼2栋,实训教学总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设有制板打样车间2个、立体裁剪室1个、电动平车车间2个、电脑平车室1个、服装后道车间1个、服装CAD设计室1个、形体房1个、服装专业展演中心1个,微机室3个,实习工位850个。装备电动平车350台,服装专用设备60 台(套),民用缝纫机780台,电脑设备370台,总价值368万元。

(三)相关专业建设情况

序号

 

开设时间

在校生数

 

1

服装设计与工艺

1987

1654

省重点示范专业

2

服装设计与表演

1987

66

省重点示范专业

3

服装制作与营销

1987

252

市重点示范专业

4

服装CAD与打板

2006

95

 

5

布艺与服饰设计

2006

80

 

6

工艺美术

1998

92

 

(四)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情况

1999年学校被省劳动厅认定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承担服装订制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现有省级服装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11人,全部通过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举行的考评员培训,取得了中、高级考评员资格证书。

(五)近两年在校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及毕业生就业率

1、近两年本校学生毕业考级时初级工达标率达到100%,中级工以上达标率达到80%以上。并为合肥市及周边地区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平均每年达500人。

2、由于服装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很大。加之学校办学质量高,办学声誉好,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100%,其中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一次就业率达到99%,对口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左右。

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施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的目标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安徽省和合肥市经济建设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学校追求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的协调发展,学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拟定本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如下:

(1)规模目标:本校服装设计与工艺及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到2010年预计将达到4000人,本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为每位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

(2)辐射目标:合肥市地处安徽省中部,属省会城市,安徽合肥服装学校是全省唯一一所服装专门学校,服装类专业齐全,本基地建设完善后,可为本市有同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教育机构提供规范的实训基地,也可为全省有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职业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建设示范和帮助。

(3)培训目标:初步预测,今后3-5年,我市有近10万,全省有1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培训;合肥市及周边地区服装技工供不应求的局面长期存在,同时服装企业职工岗位培训量巨大。本实训基地建成后计划为社会培训、下岗人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装企业职工培训年均达到3000人,为合肥市工业立市,安徽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我国服装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服装产业是我国创汇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服装业正由加工大国向品牌大国迈进。目前,沿海地区产业调整,原先汇聚在沿海的服装企业现大举向中部地区转移,安徽是服装企业转移目的地首选地区,服装产业已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到2010年,投资35亿元的合肥瑶海区服装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就需求2万技术工人;2006年合肥市重点招商项目——合肥联亚制衣有限公司,三年建成后,将达到一万人的生产规模;以“皖东南服装产业集群”为先导的若干个产业集群也正在兴起,根据市场调查,服装产业链中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达年均5000人以上,并将持续增长。

安徽省“十一五”规划中要建设五个纺织产业基地,合肥市“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工业立市”战略,都要求学校为服装产业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持。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

1)人员条件

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和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由省市服装研究所专家、服装专业研究会和企业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具体指导学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全校教职工总数135人,专任教师122人,具有高级职称44人,参加研究生进修班学习8人。目前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有专业教师50人,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42人具有本科学历。其中高级教师21,占本专业教师数42%;双师型教师34人,占专业课教师数68%;实习指导教师14人,均有专科以上学历。其中高级工职称4人,中级工职称8人,高、中级职称总数占本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数86%;兼职教师13人,占本专业教师数26%。全部教师都进行了计算机网络操作和多媒体教学培训。学校已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具有稳定的师资保证。

2)资金条件

合肥市政府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发展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近三年合肥市政府对学校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专项经费达1716万元(2005650万,2006795万,2007271万),教育经费拨款1265万元(2005376万,2006397万,2007492万),学费收入809万(2005221万,2006278万,2007310万)

3)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

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额2500万元,其中实训设施设备总额368万元,用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达到342万元,为申报国家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目前06级服装设计与工艺共招收11个教学班,515人;07级服装设计与工艺共招收12个教学班,565人;08级服装设计与工艺共招收12个教学班,574人。仅这一个专业就有在校班级35个,在校生1654人。

合肥市政府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工业立市”整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合肥市中等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学校地处省城,服装制造业、销售商业很发达,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改革的具体措施

(1)培养模式: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建立了课堂和车间合一、学校和工厂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和徒弟合一的“四合一”现代职业技能教学摸式,坚持走教学改革促教学成果的发展道路,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①学分制试点:学校积极实施学分制试点,制定出学分制试点方案,并于2006年秋季在服装类专业全面试行学分制,对于没有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不得毕业。

②工学交替: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学校,认真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一年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企业岗位见习,二年级专业课+校内实训+企业生产实训,三年级到企业带薪顶岗实习。

③订单培养:学校先后与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温州东蒙制衣有限公司和安徽绚丽时装有限公司签定订单培养协议,每年分别为上述三个企业定单培养80人、40人和40人。

④实行双证制:学校实行“双证制”,制定《实习生管理规定》,学生技能考核不达标、实习鉴定不合格不予毕业;学业成绩考核由书面考试转向动手能力考核,通过每年的毕业设计大赛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否达标。

 (2)教学内容:本着“精简内容、降低难度、突出实用”的原则,紧紧围绕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实施教学。一方面通过校内教学科研推动实训技能教学,加大实习、实训课时比例。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提倡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体现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开设艺术鉴赏、社会交际能力训练、就业与创业等课程,加开23门选修课程,特邀行业专家讲学指导,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技能讲学,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体系。

(3)课程体系:根据中职服装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岗位()的要求,采用“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柔性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多年来,学校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注意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厚基础,拓宽专业面;在教学方法上,建立仿真环境,贴近企业与社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素质培养上,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教材体系:主要采用国家规划教材。根据部颁教学指导方案,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群需要,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适时开发校本教材,先后开发的专业校本教材有:《电动平车训练教程》、《服装CAD》、《中国服装简史》,文化基础课校本讲义有:《交际能力训练》、《实用应用文写作》、《服装英语》等,编写的校本教材、讲义注重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与实操能力的提高,考虑了教育与培训的适应性,促进学生既具备较强的岗位实际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基础,适应企业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为扩大学生的就业出路和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校本教材被淮北市濉溪职高、合肥精华职业技术学校、蚌埠工艺美术学校、合肥兴鹏服装职业学校等兄弟职业学校选用。

 (5)教学方式:采用“目标引导训练”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目标管理理论,以“四能”、“四会”为总目标,将其分解到各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和辅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和自主训练。打破课堂教学与实习分离、教室与车间分离的状况。保证在理论讲授的同时进行实践操作训练,服装设计、结构设计、工艺制作等专业课程紧密围绕生产实际和产品开发进行针对性教学。

突出技能教学的核心地位,建立工作室制。学校开展小班额的服装工作室试点,对学生进行设计、打板、制作一体化强化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服装设计的市场意识和技术针对性。

实行企业模式,设立虚拟岗位。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企业生产实践和产教结合的社会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掌握服装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环节,提高独立创业的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创造性的装备了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解决了专业技能教学教师只能分组示范教学的瓶颈,教师在示范操作台上演示,通过摄像机与电视机屏幕同步摄录,学生在自己的工位上能跟着老师的示范同步练习,加强了技能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3、积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高,办学成果显著

1)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加强校企合作,推行产教结合,开展订单培养,开拓国际市场。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全方位的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形成了“全员就业,对口安置,升学有路,出国有门”的就业保障特色,每届毕业生都出现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学生在校获得初级工职业资格达100%,获中级工职业资格达80%,就业率达100%(一次就业率99%),对口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左右。每年到校招收毕业生的企业达几十家,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江苏阳光集团、江苏红豆集团、浙江雅戈尔集团、浙江百先得服饰有限公司等大型服装企业都直接到我校录用毕业生。学校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每年对用人单位进行考察,挑选其中规模较大、用工制度规范、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让学生选择就业。由于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自主择业余地大,进入企业后都很稳定,他们中有许多成为企业生产的骨干、能手,也有许多毕业生走上了管理岗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1994年开始,学校一直与省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及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保持良好、高效的合作关系,在深入调研国际服装人才需求市场状况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国际服装业的发展动向,向国际知名服装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先后有1200余名毕业生赴日本、阿联酋等国家从事服装研修工作。优质的办学质量,造就了大批企业急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很多毕业生成长为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其中2001届毕业生李宗霞在温州百先得制衣厂工作成绩突出,于2003年荣获温州市十佳职工称号;2003届毕业生张晓红回国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进修二年,现在日资上海幸坂时装厂任董事长助理兼日语翻译; 2001届毕业生刘琴赴日研修后于20047月被日本东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录取; 1992届毕业生陈轶之现为省城市管理学院服装专业教师。还有不少毕业生走上了企业中高级管理岗位,2002届到江苏江阴维尔服饰有限公司就业的22名学生,一年后就有16人从事管理工作。2001届毕业生巫燕、2002届毕业生王秀芳赴日研修回国后,自己开办服装厂。2000届毕业生王明明毕业时开办的小服装店现已逐渐发展,壮大为自营品牌的现代化服装企业。这些毕业生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学生在参加全国、全省服装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1996年获全省职业高中服装制作竞赛团体一等奖,西服上衣制作一等奖,自选服装制作二等奖;2007年获安徽省首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工艺制作一等奖,服装设计一等奖、二等奖,结构设计二等奖,优秀组织奖;2007年获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金奖一个、铜奖两个,为合肥市和安徽省争得荣誉,受到合肥市教育局通报嘉奖。

2)学校领导班子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意识强,管理目标明确,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措施严格有效,管理效果明显。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获得省、市多项表彰: 2007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6年获“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获“安徽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获“安徽省档案管理一级单位”和由省文化厅、团省委颁发的“第三届安徽模特大赛优秀组织奖”。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安徽省花园式单位”、 “安徽省电教一类达标单位”和“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园”、“合肥市甲级管理学校”、“合肥市办学水平优秀等级学校”、“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市语言文字示范单位”、“合肥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是市劳动局确定的“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合肥市服装专业出国研修培训基地”、“日语培训基地”、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服装专业研究会理事学校和全国跨地区服装协作会理事学校。于1996年和2006年成功举办过第五届、第十六届全国跨地区服装年会。从2004年起学校面向全省成功地举办了四届 “飞洋鱼杯”服装设计大赛和三届“东蒙杯”青春时尚模特大赛等。2007年成功承办安徽省职业院校服装技能大赛,并获“优秀组织奖”。

4、深化教育教学、课程与教材、管理体制与用人机制改革

1)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始终突出培养学生技能,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在加大实训技能培训上狠下功夫,装备了服装CAD仿真设计室、电动平车车间、制版打样车间、电脑平车机房、服装专用设备机房、立体裁剪室、服装展演中心,使服装专业在实训装备上与用人单位接轨;办学以来不间断从企业引进了10余名技术人才扩充师资队伍,创新职业教学途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学校通过一系列措施真正实现了课堂和车间合一、学校和工厂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和徒弟合一的“四合一”现代职业技能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性质、任务和学生状况设置模块教学体系。模块体系分为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素质修养模块。各专业文化基础模块三年必修课时不少于700学时;专业必修课时在校不少于1500学时(其中专业基础500学时,专业实践1000学时);专业选修课在校不少于80学时;素质修养模块含体育必修课、计算机必修课和心理健康、文艺欣赏选修课程,规定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60学时,计算机必修课不少于80学时,心理健康、文艺欣赏课不少于80学时。试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对于没有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不得毕业。学校密切与企业合作,举办了“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试点班, 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安徽省“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试点学校。

学校建立了由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服装专业研究会、全国跨地区服装专业协作会、省服装鞋帽工业公司、省市服装研究所、省服饰协会、安徽服装商会、服装企业等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开展两次专业教研活动,掌握行业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定教学改革方向,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方面,学校与用人企业签定了长期的校外实习基地合同和定单培养协议,明确规定接纳学生实习和接纳专业教师实践的企业才有优先获得毕业生的资格。

2)课程与教材改革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为了使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内容改革上本着精选内容、降低难度、突出实用,此外还每年派出不少于5名专业老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培训,目的是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学校把教材建设始终放在教学改革的突出位置上,一方面结合专业的最新发展选择合适合用的教材,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为了解决实训课程无教材的教学急需,学校选配教学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并结合教学实践编写了《电动平车实训教程》、《服装CAD》;为了培养学生服装知识素养,组织编写了《中国历代服装简史》。文化基础课校本讲义有:《交际能力训练》、《实用应用文写作》、《服装英语》等。

3)学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

学校积极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建立了科学、规范、人本、高效,符合学校实际充满活力的内部管理体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形成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教代会全面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集体领导体制

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聘任制。定编、定岗、定员、定责竞聘上岗,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工作局面。

实行目标责任制。目标、权责分明,干部能上能下,教职工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体制,内部管理层层深入。

实行校内结构工资。把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结合起来,建立起良性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工的智慧和潜能。

5、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合作形式

学校实施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三种校企合作模式。

1)校企分段式工学结合。

其一是大“111模式,这是学校与浙江东蒙制衣有限公司的工学合作模式。该模式是学生在校学习一年,课程以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为主。第二年在企业,学生以岗位技能学习为主,文化课程和专修课程安排在企业用工淡季,学校派教师集中实施。第三年学生顶岗实习。

其二是小“111 模式,是学校与安徽绚丽时装有限公司的工学合作模式。这种模式考虑到企业生产的连续性,把课程分解为理论课程、实训课程,两个班级对应企业一个大组,两个班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学习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一月一个交替,理论课程解决“应知”问题,实训课程解决“应会”和“怎么会”问题。这种模式既能保证理论与实践学习的连贯性,又能缓解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的紧张和企业用工紧张,还能很好地解决贫困生学习费用,可谓三全其美。

2)校企嵌入式工学结合

学校实习工厂(原合肥双环服装厂),于2003年通过企业改制,建成生产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将学生操作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培养与工厂生产、技术革新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工学结合模式,达到了办学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寄住企业式工学结合

学校与合肥新站区服装产业孵化基地合作建立了寄住企业办学的工学结合模式。学校把招进的学生先在学校进行学前教育后直接安排到企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全部在企业进行,学生在企业里完成全部学业,使学校与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

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把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统一起来,提高了职业技术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6、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学校设有培训中心,常年开展对外培训工作,本着服务社会的宗旨,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名校效应和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师资及设备潜力,不断拓展社会培训空间,积极开展各类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生产服务和技能培训。

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先后开办了服装设计、形象设计、服装CAD、服装营销、营业员销售技巧等专业方向的培训班,为下岗职工举办再就业培训班,为企业职工开办转岗和技能提高培训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农民工转移培训。 2005年,为安徽绚丽时装有限公司和合肥庐翔服装厂培训在岗职工368人次,为市新站区安徽服饰一条街培训服装营销人员300多人次,到肥西支农下乡培训学员300多人次;2006年,为长丰县劳动局培训180人次,为肥东县劳动局培训服装机工500多人次, 2007年,为中徽对外经济合作公司培训200人次,为瑶海区劳动局培训近340人次,为合肥银锭模特公司培训80多人次,为培训下岗职工和农民工560多人次;2008年上半年,和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劳动局合作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已为开发园区企业和合肥百大集团培训员工960多人。

学校充分发挥省级技能鉴定站的作用,对外承担服装定制工初、中、高三个等级和技师、高级技师等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鉴定站在服务合肥市职业院校的基础上,还做到服务于企业用工、农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近三年,学校技能鉴定站每年组织学生和各类培训学员参加各类技能鉴定均超过2000人次。

三、项目实施方案的保障机制

(一)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12010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教职工总数达到170人(含兼职)。

2、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50人,其中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达到75%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业教师8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中高级工比例达到90%,数量充足、稳定的兼职教师达15-20%

3、社会培训计划:未来3-5年年均培训达到 3000人。

(二)项目资金的具体用途

资金主要用途是为新校区服装实训基地实现实训设施设备配套。由市重点办直接组织实施合肥市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的立项、设计、规划、勘探,基础施工已完成。新建的市职业教育基地总建筑面积为534797平方米,目前相关及配套资金已到位。其中,服装专业实训基地的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

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配备是根据教育部《服装专业设置标准》结合基地实际需要制定的,具体见下列设施设备配置清单。

设备名称及型号

基本规格及参考品牌

单位

数量

参考报价

一.服装CAD设计室

Kaiedo服装设计软件

法国力克

2

51万元

MD-MODEPOV5R2打版放码软件

法国力克

2

DN-MARKPACK-V5R2排料软件

法国力克

2

ALYS20+原装进口高速喷墨绘图仪

法国力克

2

DIGITIZER-AO读图板

法国力克

2

备注:招标时要求该公司无偿提供98套(服装设计软件、打版放码软件、排料软件)给校方。

计算机房配置:

1、学生机100台:PD双核3.0/1GB DDRII/Intel 946GZIntel 946GZ(1PCIEx16插槽,支持酷睿处理器),支持还原功能/独立显卡128位,256MB显存(支持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160GB SATA硬盘/1000M网卡/ /XP Home/ 17"LCD/

2、教师机2台: PD双核3.0/2GB DDRII/Intel 946GZIntel 946GZ(空余2PCIx1插槽, 1PCIEx16插槽,支持酷睿处理器),支持还原功能/显卡独立显卡128位,512MB显存(支持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120GB SATA硬盘/1000M网卡/XP Home/ DVD刻录光驱17"LCD/

3、交换机6台:4U机塔互换服务器,XEON 5130双核CPU2GBDDR2内存,2160GB SATA硬盘,SATA RAID01105,最大支持8块硬盘,2PCI-E X16插槽,1PCI-E X1插槽,132bit PCI插槽,1000M*2,单电源,支持双电源,标准光软,5年原厂免费上门服务

4、服务器2台:IEEE 802.32000以太网标准;10BaseT3类或3类以上UTP  或者是STP100BaseTX5UTP或者是STP2410M/100M自适应RJ-45端口;全/半双工;存储转发;最大包转发率:10Mbps14880/秒,100Mbps:148800/秒;背板带宽:4.8GbpsMAC地址2K

5、其它:学生双机工作台100张,防火板,一次成型;钢制讲台2个带锁  2*1.2;学生凳100个:压模面,钢架方凳;全塑国标线槽400;稳压电源220KVA,三相(不含电池);防静电地板220 平方;机柜2个,12;空调4  3匹 格力

60万元

二.服装裁剪室

CZD-B11断布机

凯斯曼牌

4

6万元

 10寸自动磨刀电剪刀

日本KM

4

ZK-2电加热钻孔机

上海佳友牌

4

9.6mX1.6m  (4)

中密度裁剪台

m2

6144

三、立体裁剪室

上体插针模

立体裁剪人模

10

15万元

下体插针模

立体裁剪人模

10

儿童人模

普通人模

2

2mX1.2m裁剪台

天极牌

20

四.梭织缝纫设备

H8800-7P电脑高速平缝机

台湾富山牌

50

73万元

 

H8800-7P电脑高速平缝机

台湾富山牌

200

H52000M高速带刀平缝机

台湾富山牌

4

HT2-842-3II双针平缝机

台湾富山牌

4

HT2-845-3II分离双针平缝机

台湾富山牌

4

HH-380双针双链平缝机

台湾富山牌

2

HH382纵列双针链式平缝机

台湾富山牌

2

RL-3704超高速三线包缝机

合资瑞林牌

4

RL-3716超高速五线包缝机

合资瑞林牌

4

RL-3704-022-L10P三线密度包缝机

合资瑞林牌

2

RL-3716-C43口袋滚边机

合资瑞林牌

2

长方凳

天极牌

8

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

1、彩色自动一体化摄像机4台:Sony BRC-H700/BRC-H700P 三片1/3HD CCD 1080i输出图象。

232〞大屏幕等离子电视机20台;21〞等离子电视机4台。

3、投影仪2台:无线 LCD 3000流明 1024×768

4、功放4台:E-600专业功放。

5、音箱4对:W-15专业音箱。

6、无线教学话筒4只。

7、计算机4台:PD双核3.0/512MB DDRII/Intel 946GZIntel 946GZ

8、其它:AV分配器4个:12以上输出;视频采集卡4个:能同步采集录制;

钢制讲台4个:带锁,2*1.2;线缆吊架插件4批。

31万元

五、针织专用缝纫设备(中道缝制设备)

RL-3714高速四线包缝机

合资瑞林牌

8

12万元

FW-720-356超细嘴绷缝机

台湾星锐牌

1

FW-787-356横筒式三针五线绷缝机

台湾星锐牌

4

FW-787-356F横筒(安纶上腰)绷缝机

台湾星锐牌

1

六、专用设备

CB-641U撬边机

日本重机牌

1

51万元

MB1377钉扣机

日本重机牌

4

LK-1900ASS电脑套结机

日本重机牌

4

LBH-781平头锁眼机

日本重机牌

4

MEB-3200SS/LA电脑圆头锁眼机

日本重机牌

2

HZ-457高速人字机

台湾富山牌

1

七、整烫系列

XF-CIV自吸风摇臂烫台

上海佳友牌

12

5万元

DZG-18E全自动电加热锅炉

上海佳友牌

3

工喷1型吊瓶熨斗

上海美心牌

30

0.6mX1.2m小烫台

天极牌

30

八、毛衣编织设备

5G42型粗线型手动编织机

台湾野马牌

10

6.5万元

6N8G型毛衣套口机

台湾野马牌

2

9G42型细线型手动编织机

台湾野马牌

10

12N16G型毛衣套口机

台湾野马牌

2

总合计:贰佰玖拾柒万元整                                       ¥:297万元

   (三)基地建设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财务、人事、分配制度等)

学校根据实训基地的特点和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实训基地管理领导小组。校长、教学副校长统筹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规划和产学研的工作,对投入经费、技术、场地、环境、建设目标的科学性、项目的可持续性进行论证,精选建设方案。

基地建设采用政府公开招标;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全员聘任制;财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严格实行事前预算、事中监督、事后核算制度。收回成本后,盈余收益部分支持给学校其它专业建设,部分支持给兄弟职业学校培训专业师资,剩余后分配给基地工作人员作专业培训经费。

完善服装设计与工艺实训基地的管理,选派思想品质好、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能力强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员担任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负责实验实训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为目标,独立开展工作。并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制度,健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规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等规范,实行分级管理、管用结合、谁用谁管的原则,责任到人。实训基地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有可行的师资培养计划和实施措施,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

继续完善实习实训设备设施、物资管理和技术档案制度,对实训基地的各类经费和设备单独建帐,实行独立成本核算,以提高基地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增强循环效益。做到帐、物、卡相符,仪器设备维修及时,不断提高设备设施利用率,设备完好率90%以上。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法令及条例,建立合理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劳动保护、安全操作管理和文明生产措施,做到文明生产实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实训基地管理接受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监督,邀请兄弟学校、企业和其他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充分发挥实训功能和窗口示范服务作用。

(四)区域内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措施及分年度建设方案

实训基地建成后,可以为合肥市及周围边地区的职业院校提供共享实训服务,也可以为合肥经济开发区、瑶海工业园、双凤工业园、庐阳工业园辖区内的服装企业单位提供专题专项实训和技术与生产服务,为工业园区企业培养输送大批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对区域内参与基地资源利用的学校或企事业单位,管理及收费计划如下:

1、本校学生的实验或实训,划入学校统一安排,并从学校经费预算中按比例划拔一定资金。

2、外校学生的实验或实训,以及教师科研实验,参照校内情况,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相关规定,以最低成本折旧费收取最低费用或免除费用,确保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4、共建企业职工转岗培训和提高培训可按合同条款执行。

5、分年度建设方案

(1)2008年实训基地建成后,配齐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设施设备。

(2)2009年完善与服装类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实训功能室。

(3)2010年全面建成设施齐备、设备先进、功能完善、技术领先的服装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安徽合肥服装学校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教材和课程改革,推进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改革,全面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开展社会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创新办学思路,丰富办学模式,积极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短缺人才,为合肥市和安徽省经济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将服装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达到预期理想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地使用效益,在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成为合肥地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安徽合肥服装学校

二○○八年五月十八日

 

 

 

 

安徽合肥服装学校

2008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08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教秘计[2008]156号)的文件要求, 结合《合肥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合肥市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安徽合肥服装学校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现制定2008年度安徽合肥服装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一、实训基地现状分析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以来,职业教育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出现新一轮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下岗再就业培训和农民工转移培训,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合肥市确立“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为突破口,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新目标,向成为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奋进。这些给安徽合肥服装学校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作为省级重点示范专业,至今已有23年专业办学历史,在专业教学、实训、培训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对服装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加大对本专业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目前老校区拥有专门用于实训教学的教学楼2栋,实训教学总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设有制板打样车间2个、立体裁剪室1个、电动平车车间2个、电脑平车室1个、服装后道车间1个、服装CAD设计室1个、形体房1个、服装专业展演中心1个,微机室3个,实习工位850个。装备电动平车350台,服装专用设备60 台(套),民用缝纫机780台,电脑设备370台,总价值368万元。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拥有专业教师50人,实习指导教师1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34人。这些教师不仅承担了服装设计与工艺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还承担了各类培训、技能鉴定任务。较好的外部环境、专业设施设备和师资条件,为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中部崛起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确立的“861”行动计划,倾注学校全力,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品牌实训基地。为合肥市工业立市,安徽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 基地设施设备建设目标

老校区本专业实训基地现有5600平方米,新校区在建本专业实训基地为20000平方米计划今年投入300万元配备设备,以后根据基地建设需要逐年追加投入,完善实训基地各项功能,到2010年全面建成设施齐备、设备先进、功能完善、技术领先的服装专业实训基地。

(二)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本专业实训基地激励机制,加快服装类研究生层次和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步伐,鼓励在职教师利用国内外学习进修机会,提高学历层次,要求现有专业教师每人能够胜任2个以上专业或工种教学任务。争取到2010年,本专业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使专业结构更趋于合理。

(三)实训教学管理建设目标

建立稳定的实训教学管理队伍,提高实训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加大实训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平行、相对独立的模块化、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四)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指导思想,形成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运作机制,建立规章制度,优化基地结构,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实现科学管理。

(五)创建品牌基地

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全面提高服装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目标,以培养掌握服装技能人才为主线,紧贴社会需求,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对合肥及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把实训基地建设成示范性、开放型、共享型的品牌实训基地。

三、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2008年是我校实训基地建设最为关键的一年,根据《安徽合肥服装学校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2008年学校筹资50万元, 争取有关经费300万元,用于本实训基地建设。

(一)落实总体规划,保证年度重点

根据服装专业设置标准结合实训基地实际需要,装配电脑平车车间(实训工位50个)一个、高速电动平车车间(实训工位200个)二个、服装后道车间(实训工位80个)二个、匹配法国力克软件操作系统的服装CAD/CAM实训室(100台微机)二个,配备扫描仪、出图仪;装备4套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

(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责任意识

扩建后的实训基地规模较大,设备较多,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实训处的工作指导,明确专人负责,完善管理制度,既要保证专用设备的完好,又要保证实训设施的使用率,全面发挥新建基地的实训、培训、鉴定和生产实习作用。

(三)加强服装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解决好数量与质量关系

我校现有服装专业课教师,难以满足扩建后的实训要求,2008年,拟招聘大学毕业生8名(服装设计类、服装工程类各4人),聘任企业高工3-4名,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2人,进厂挂职锻炼4名,在保证数量的同时,重点提高专业骨干教师的技能水平。

四、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来源与使用情况

(一)  资金来源

我校属于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一是市财政每年一般性经费投入420万元,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专项拨款500万元;二是按照市物价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标准收取学杂费,每年300万元左右;三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

(二)  资金使用情况

根据我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2008年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设备投入共需30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150万元,市政府承诺1:1配套150万元。根据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标准和要求300万元全部用于添置服装专业实训设备。

五、实训基地建设相关举措:

(一) 提高认识,健全机构

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强化职业技能教育的具体保障。技能质量离不开专业条件,抓基地建设和技能训练就是抓办学质量。要建立健全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相关工作制度,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二)科学管理,发挥效能

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职责,完善各项管理、使用制度,加强对制度的贯彻、督查、考评与执行力度,突出过程管理。做好设备、设施的保养、维护工作,确保各类实训室使用率达到99%以上,让专业实训室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技能的“摇篮”。

(三)疏通投入渠道,确保专项经费“专项使用”

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主要来自四个渠道:中央专项财政、省级专项经费、市级专项经费、学校预算外收入。学校除积极争取各级专项经费的固定投入,也将保证一定的预算外收入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如果中央财政给予支持,我校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我们将坚持实用原则,既考虑先进性,又兼顾实用型,科学合理使用各项经费,确保各级各项专项经费全额用于基地建设,保证做到专款专用。

(四)开门办学,扩大影响

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听取企业、主管部门、兄弟学校的不同意见,集思广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举措。进一步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高等院校及一切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扩大合作与交流,达到扩大学校和基地的社会影响之功效。争取多方在政策、经费、人员和舆论宣传上的支持,为实训基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创新模式,资源共享

一方面为全日制在校学生(包括兄弟职业院校)提供实训机会,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社会合作,为社会各类人员提供短期专题实训,同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转岗培训服务,真正起到资源共享、示范带动的作用,保证实训基地健康良性发展。

六、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效益预测

(一)改善实训条件,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实训基地项目若能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实训条件,学校招生、培训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服务社会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在原有招生基础上学校每年可扩大中职招生500人;每年可面向社会多开展短期培训2000人次;每年可多接纳我市及周边地区同类学校500多名学生进行实训,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间的“无缝对接”。

学校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生均独立操作实训设备时间不断增加,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加上学校“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验,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全面了解企业对员工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并通过职业技能强化训练,达到企业员工职业素质要求的标准,从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间的“无缝对接”。

(三)逐步满足我市及周边经济发达地区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作为一所省级示范职业学校,我校承担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周边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目前,沿海地区产业调整,原先汇聚在沿海的服装企业现大举向中部地区转移,安徽是服装企业转移目的地首选地区,服装产业已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到2010年,投资35亿元的合肥瑶海区服装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就需求2万技术工人;2006年合肥市重点招商项目——合肥联亚制衣有限公司,三年建成后,将达到一万人的生产规模;以“皖东南服装产业集群”为先导的若干个产业集群也正在兴起,根据市场调查,服装产业链中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5000人以上,并将持续增长。

安徽省“十一五”规划中要建设五个纺织产业基地,合肥市“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工业立市”战略,都要求学校为服装产业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持。

(四)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

实训基地功能除了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的技能操作以及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外,还能为本地及周边职业学校同类专业教师培训和学生实训提供服务。为此,我们将制定《安徽合肥服装学校实训基地对外提供实训服务管理办法》,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同时安排好岔口,分批做好本市及周边县市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师培训、学生实训工作,以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努力把实训基地打造成为皖中地区服装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七、分年度建设方案

(一)2008年,配齐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训设备。

(二)2009年,完善与服装类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实训室。

(三)2010年全面建成设施齐备、设备先进、功能完善、技术领先的服装专业实训基地。

2008518

 

 

2008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

 

 

 

     安徽合肥服装学校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合肥市教育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二○○八年四月


1. 申报院校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

院校名称

安徽合肥服装学校

是否国家、省级示范校(重点校)

省级示范学校

省级政府地市级政府  行业企业   其他

全日制在校学生(人)

2239

院校性质

公办中职

通信地址

合肥市长江东路301

邮 编

230011

学校网址

http://hffz.net

法人

代表

信息

     

王源峥

 

党支部书记、校长

办公室电话

0551-4411446

 

0551-4322606

     

13966653964

E-mail

wyz.1955@yahoo.com.cn

联系人

 

     

曹文华

 

副校长

办公室电话

0551-4322601

 

0551-4322606

     

13865962388

E-mail

cwhaoua@163.com

面积与仪器

占地面积(亩)

147

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81000

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

36000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45000

实验实训场所占地面积(平方米)

3800

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平方米)

25600

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368

大型专用仪器设备

数量(台/套)

11

生均(元)

1643

总值(万元)

73

实验实训自开率(%)

100%

近三年年均为社会培训人次

1550

办学经费与师资

近三年办学经费相关数据

总额(万元)

生均(元)

财政拨款

1265

5650

学费(含住宿费)

809

3613

自筹经费

1638

7316

其它

78

348

教职工总数(人)

135

专任教师数(人)

122

兼职教师数(人)

13

 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教师(人) 

13

具有高级工、技师、工程师等职称的教师数(人)

34

专业情况

专业数

6

稳定招生专业数

6

近三年平均就业率(%)

100%

主干专业情况

序号

专业名称

设置时间

年招生数

在校生数

累计毕业生

近三年平均就业率(%)

01

服装设计与工艺

1985

551

1654

8000

100

02

服装制作与营销

1985

84

252

1000

100

03

服装设计与表演

1985

22

66

600

100

职业技能鉴定站

序号

名称

鉴定工种

等级

发证机构

01

合肥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第二分站(国家级鉴定站)

服装设计与制作

初、中级

合肥市劳动局

 

 

 

 

 

 

 

 

 

 

校企合作经历

学校大力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实训教学计划,并指导实训教学;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和学生顶岗实习场所;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并在一线参与企业生产管理。2002年至2008年分别与浙江百先得服饰有限公司、深圳市金鹤工艺美术厂、合肥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合肥菲利普卫生材料有限公司、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昆山彬彬服饰有限公司、浙江东蒙制衣有限公司、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白马服装城、合肥银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国力克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签订定单培养和用工协议,开设江苏飞洋鱼、浙江东蒙、安徽绚丽等工学结合班;对企业职工进行转岗培训和提高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生产服务。学校校企合作范围广、力度大、影响深远,实现校企和学生三方共赢,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学校实施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三种校企合作模式。

1)校企分段式工学结合

其一是大“111模式,这是学校与浙江东蒙制衣有限公司的工学合作模式。该模式是学生在校学习一年,课程以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为主。第二年在企业,学生以岗位技能学习为主,文化课程和专修课程安排在企业用工淡季,学校派教师集中实施。第三年学生带薪顶岗实习。

其二是小“111 模式,是学校与安徽绚丽时装有限公司的工学合作模式。这种模式考虑到企业生产的连续性,把课程分解为理论课程、实训课程,两个班级对应企业一个大组,两个班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学习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一月一交替,理论课程解决“应知”问题,实训课程解决“应会”和“怎么会”问题。这种模式既能保证理论与实践学习的连贯性,又能缓解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的紧张和企业的部分用工紧张,还能很好地解决贫困生学习费用,可谓三全其美。

2)校企嵌入式工学结合

学校实习工厂{原合肥双环服装厂}2003年通过企业改制,建成生产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将学生操作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培养与工厂生产、技术革新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工学结合模式,达到了办学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寄住企业式工学结合

学校与合肥新站区服装产业孵化基地合作建立了寄住企业办学的工学结合模式。

学校把招进的学生先在学校进行学前教育后直接安放到企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全部在企业进行,学生在企业里完成全部学业,使学校与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

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把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统一起来,提高了职业技术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教学教改成效

1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成效

(1)培养模式:建立了课堂和车间合一、学校和工厂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和徒弟合一的“四合一”现代职业技能教学摸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①学分制试点:积极实行学分制试点,已制定出学分制试点方案,并于2006年秋季在服装类专业全面试行学分制,对于没有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不得毕业。试点效果较好。

②工学交替: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学校,从2006年起,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每年招收50名贫困生,对困难学生实行弹性学制。

③订单培养:学校先后与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开办“飞洋鱼班”、与温州东蒙制衣有限公司开办“东蒙班”、与安徽绚丽时装有限公司开办“绚丽班”,在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工作的学生已有36人进入企业管理岗位,解晓峰同学任江苏飞洋鱼公司生产部经理;李宗霞同学任浙江百先得公司技术部经理;李芳同学任温州东蒙公司车间主任等。

④实行双证制:学校实行“双证制”,制定《实习生管理规定》,学生技能考核不达标、实习鉴定不合格不予毕业;学业成绩考核由书面考试转向动手能力考核,通过每年的毕业设计大赛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否达标。

(2)教学内容:本着“精简内容、降低难度、突出实用”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实施教学。

(3)课程体系:根据中职服装类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采用“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柔性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4)教材体系:主要采用国家规划教材。根据部颁教学指导方案,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群需要,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适时开发校本教材,先后开发的专业校本教材有:《电动平车实训教程》、《服装CAD》等,校本教材被淮北市濉溪职高等5所职业学校选用。

(5)教学方式:采用“目标引导训练”教学法,打破课堂教学与实习分离、教室与车间分离的状况。

①突出技能教学的核心地位,建立工作室制。学校开展小班额的服装工作室试点,对学生进行设计、打板、制作一体化强化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市场意识和技术针对性。

②实行企业模式,设立虚拟岗位。主要对学生进行企业生产实践和产教结合的社会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服装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环节,提高学生独立创业的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③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创造性的装备了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解决了专业教师只能分组示范教学的瓶颈,教师在示范操作台上演示,通过摄像机同步摄录到电视机屏幕上,学生在自己的工位上能跟着老师的示范同步练习,加强了技能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2、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1)学生在校获得初级工职业资格达100%,中级工职业资格80%以上,就业率达到100%(一次就业率97%),对口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5%

2)学生在参加全国、全省服装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2007年获安徽省职业院校首届技能大赛服装工艺制作一等奖,服装设计一等奖、二等奖,结构设计二等奖;2007年获全国职业中学技能大赛金奖一个、铜奖二个

3)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获得省、市多项表彰: 2007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6年获“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获“安徽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二、申报基地(专业)基本状态

专业设置时间

1985

年招生数

551

在校生数

1654

 

累计毕业生数

8000

近三年平均就业率(%)

100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

  数(人)

122

 

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数(人)

44

 

中级职称教师数(人)

53

 

初级职称教师数(人)

25

 

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教师(人)

13

 

具有高级工、技师、工程师等职称的教师(人)

34

 

兼职教师总数(人)

13

 

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所

合肥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第二分站

 

本专业学生实验实训开出学时数占总课时比例

44%

 

本专业近三年年均为社会培训人次

1200

 

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状况

 

序号

  

建筑面积(平方米)

仪器设备

其中:大型专用

仪器设备

主要实训项目

是否面向其他专业、数量

 

/

总值

(万元)

/

总值

(万元)

 

1

电动平车车间

600

300

63

1

7

服装制作

/5

 

2

制板打样车间

500

75

5

 

 

服装制图裁剪

/5

 

3

电脑平车车间

150

50

25

1

7

服装制作

/5

 

4

服装后道车间

150

60

42

4

24

服装后道工序实训

/5

 

5

服装CAD设计室

230

50

46

3

25

服装设计、打板、排料

/4

 

6

服装展演中心

1000

4

30

2

20

服装表演

/3

 

7

计算机室

650

370

130

 

 

计算机操作

/6

 

8

形体房

150

1

1

 

 

形体训练

/6

 

现有校外实训基地

 

序号

名称/合作企业

主要实训内容

 

1

浙江百先得服饰有限公司

服装制作、服装制图裁剪、服装设计、打板、排料

 

2

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

服装制作、服装制图裁剪、服装设计、打板、排料

 

3

昆山彬彬服饰有限公司

服装制作、服装制图裁剪、服装设计、打板、排料

 

4

浙江东蒙制衣有限公司、

服装制作、服装制图裁剪、服装设计、打板、排料

 

5

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

服装制作、服装制图裁剪、服装设计、打板、排料

 

6

安徽白马服装城

服装营销

 

7

安徽绚丽时装有限公司

服装制作、服装制图裁剪、服装设计、打板、排料

 

8

江苏红豆集团、

服装制作、服装制图裁剪、服装设计、打板、排料

 

 

项目建设方案概述(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目标、基本思路、主要举措和建设进度等)

1、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品牌实训基地。为合肥市工业立市,安徽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设施设备建设目标

老校区本专业实训基地现有5600平方米,新校区在建本专业实训基地为20000平方米,计划今年投入300万元配备设备,以后根据基地建设需要逐年追加投入,完善实训基地各项功能,到2010年全面建成设施齐备、设备先进、功能完善、技术领先的服装专业实训基地。

2)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本专业实训基地激励机制,加快服装类研究生层次和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步伐,鼓励在职教师利用国内外学习进修机会,提高学历层次,要求现有专业教师每人能够胜任2个以上专业或工种教学任务。争取到2010年,本专业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使专业结构更趋于合理,满足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管理建设目标

建立较稳定的实训教学管理队伍,提高实训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加大实训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平行、相对独立的模块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4)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指导思想,形成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运作机制,建立规章制度,优化基地结构,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实现科学管理。

5)创建品牌基地

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全面提高服装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目标,以培养掌握服装技能人才为主线,紧贴社会需求,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对合肥及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把实训基地建为示范性、开放型、共享型的品牌实训基地。

2、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2008年是我校实训基地建设最为关键的一年,根据学校20052008年实训基地总体规划,2008年,学校筹资50万元, 争取有关经费300万元,用于本实训基地建设。

1)落实总体规划,保证年度重点

根据服装专业设置标准结合学校实际需要,装配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电脑平车实训工位250个;上马匹配法国力克软件操作系统的服装CAD/CAM实训室2个(含102台师生用机、相关软件系统、扫描仪、出图仪、交换机、服务器等);装备4套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装备服装专用设备67套(含针织、编织、整烫设备)。

2)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责任意识

新建后的实训基地规模较大,设备较多,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实习处的工作指导,明确专人负责,完善管理制度,既要保证专用设备的完好,又要保证实训设施的使用率,全面发挥新建基地的实训、培训、鉴定和生产实习作用。

3)加强服装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解决好数量与质量关系

我校现有服装专业课教师,难以满足扩建后的实训要求,2008年本专业,拟招聘大学毕业生8名(服装设计类、服装工程类各4人),聘任企业高工3-4名,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2人,进厂挂职锻炼4名,在保证数量的同时,重点提高专业骨干教师的技能水平。

3、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来源与使用情况

1)资金来源

我校属于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一是市财政每年一般性经费投入420万元,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专项拨款500万元;二是按照市物价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标准收取学杂费,每年300万元左右;三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

2)使用情况

根据我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2008年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设备投入共需35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150万元,市政府承诺1:1配套。根据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标准和要求,300万元全部用于添置服装专业技术实训设备。

3)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成立服装设计与工艺实训基地管理领导组,选派思想品质好、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能力强和一定组织能力的人员担任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为目标,独立开展工作。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制度,实行分级管理、管用结合、谁用谁管的原则,严格落实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保证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

4、实训基地建设相关举措

1)提高认识,健全机构

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强化职业技能教育的具体保障。技能质量离不开专业条件,抓基地建设、技能训练就是抓办学质量。要建立健全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相关工作制度,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2)科学管理,发挥效能

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职责,完善各项管理、使用制度,加强对制度的贯彻、督查、考评与执行力度,突出过程管理。做好设备、设施的保养、维护工作,确保各类实训室使用率达到99%以上,让专业实训室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技能的“摇篮”。

3)通投入渠道,确保专项经费“专项使用”

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主要来自四个渠道:中央专项财政、省级专项经费、市级专项经费、学校预算外收入。学校除积极争取各级专项经费的固定投入,也将保证一定的预算外收入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如果中央财政给予支持,我校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我们将坚持实用原则,既考虑先进性,又兼顾实用型,科学合理使用各项经费,确保各级各项专项经费全额用于基地建设,保证做到专款专用。

4)开门办学,扩大影响

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听取企业、主管部门、兄弟学校的不同意见,集思广益,统一思想,提高共识,落实举措。进一步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高等院校及一切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扩大合作与交流,达到扩大学校和基地的社会影响之功效。争取多方在政策、经费、人员和社会舆论支持,为实训基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5)创新模式,资源共享

一方面为全日制在校学生(包括兄弟职校)提供实训机会,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社会合作,为社会各类人员提供短期专题实训,同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转岗培训相结合,真正起到资源共享、示范带动的作用,保证实训基地健康良性发展。

5、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效益预测

1)改善实训条件,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实训基地项目若能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实训条件,学校招生、培训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服务社会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在原有招生基础上学校每年可扩大中职招生300人;每年可面向社会多开展短期培训2000人次;每年可多接纳我市及周边地区同类学校500多名学生进行实训,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间的“无缝对接”。

学校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生均独立操作实训设备时间不断增加,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加上学校“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验,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全面了解企业对员工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并通过职业技能强化训练,达到企业员工职业素质要求的标准,从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间的“无缝对接”。

3)逐步满足我市及周边经济发达地区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作为一所省级示范职业学校,我校承担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周边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目前,沿海地区产业调整,原先汇聚在沿海的服装企业现大举向中部地区转移,安徽是服装企业转移目的地首选地区,服装产业已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到2010年,投资35亿元的合肥瑶海区服装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就需求2万技术工人;2006年合肥市重点招商项目——合肥联亚制衣有限公司,三年建成后,将达到一万人的生产规模;以“皖东南服装产业集群”为先导的若干个产业集群也正在兴起,根据市场调查,服装产业链中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达年5000人以上,并将持续增长。

安徽省“十一五”规划中要建设五个纺织产业基地,合肥市“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工业立市”战略,都要求学校为服装产业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持。

4)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

实训基地的功能除了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的技能操作以及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外,还能为本地及周边职校同类专业教师培训和学生实训提供服务。为此,我们将制定《安徽合肥服装学校实训基地对外提供实训服务管理办法》,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同时安排好岔口,分批做好本市及周边县市职校服装专业教师培训、学生实训工作,以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努力把实训基地打造成为皖中地区服装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6、分年度建设方案如下

12008年,配齐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训设备。

22009年建成完善与服装类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实训室。

32010年全面建成设施齐备、设备先进、功能完善、技术领先的服装专业实训基地。

 


附件6

表二

申请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专业性实训基地标准内涵情况一览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具体情况

 

 

 

 

 

 

 

 

 

 

 

 

 

 

服务对象

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提高职业能力服务,紧紧围绕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不断丰富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培养培训能力,积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下岗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开展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社会经济服务。

1、面向应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展三年制中专学历教育,50个教学班,在校生2239人,其中本专业1654人,050607年本专业招生人数分别是:。515人、565人、574人。

2、具有同等学历人员开展高中后一年制学历教育,每届学历教育人数达到105人以上。

3、面向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转岗培训,每年350人次以上。

4、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每年450人次以上。

5、面向企业在职职工进行岗位培训,每年400人次以上。

人才需求

我国服装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服装产业是我国创汇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服装业正由加工大国向品牌大国迈进。目前,沿海地区产业调整,原先汇聚在沿海的服装企业现大举向中部地区转移,安徽是服装企业转移目的地首选地区,服装产业已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到2010年,投资35亿元的合肥瑶海区服装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就需求2万技术工人;2006年合肥市重点招商项目——合肥联亚制衣有限公司,三年建成后,将达到一万人的生产规模;以“皖东南服装产业集群”为先导的若干个产业集群也正在兴起,根据市场调查,服装产业链中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达年5000人以上,并将持续增长。

安徽省“十一五”规划中要建设五个纺织产业基地,合肥市“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工业立市”战略,都要求学校为服装产业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持。

就业导向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主动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度、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职业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建设和培育优质就业基地,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我校每届毕业生供不应求,近三年一次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对口就业率平均达到98.5%

合作办学

1、校校合作:自2003年以来与利辛县王市中学连续三年联合办班,每届120人,2004年至2007年分别与长丰县造甲中学、长丰县罗集中学、肥东县八斗中学、合肥市磨店中学采用“1+2模式各开办1个班(每班40-45人左右)。

2、校企合作2004年以来与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合作的“飞洋鱼班”80人、与浙江东蒙制衣有限公司合作的“东蒙班”40人、与浙江百先得制衣有限公司合作的“百先得班”40人。

3、东西部合作2006年与包头第四中等职业学校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为西部地区培养学生46人。

4、城乡合作:我校招生面向全省城乡,农村生源占90%以上。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做出积极贡献,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积累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后回乡办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

学校

基本

情况

占地面积

我校有两部分组成,学校老校区占地面积47亩,建筑面积25440平方米,新校区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55560平方米

校舍面积

总建筑面积81000平方米,扣除教工宿舍和其它生活及辅助设施,校舍净面积为77000平方米

在校生规模

在校生50个教学班, 2239人,其中本专业1654人。

 

 

专业

基本

情况

 

 

 

 

专业

基本

情况

 

专业设置情况

本专业开办于1985年,已有23年历史,在校生1564人,已连续多年招生人数超过500人,累计为社会培养毕业生8000人,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与表演为省级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营销为市级示范专业,专业建设和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学历教育学生数及年培训人次

学校坚持多元化、多层次办学,目前已形成集学历教育、各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进城务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立体办学格局。目前学校服装设计工艺专业现有学历教育在校生1564人,近三年短期培训每年达1200人次以上。

师资结构

与水平

1、全校教职工总数135人,专任教师122人,具有高级职称44人,本科以上学历83人,参加研究生进修班学习8人。

2、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有专业教师50人,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48人具有本科学历。其中高级教师21,占本专业教师数42%

3、双师型教师34人,占专业课教师数68%

4、实习指导教师14人,均有专科以上学历。其中高级工职称4人,中级工职称8人,中、高级工职称总数占本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数86%

5、兼职教师13人,占本专业教师数26%

6、全部教师都进行了计算机网络操作和多媒体教学培训。我校是服装专业国家级技能鉴定站,有11名教师参加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举行的考评员培训,且取得了中、高级考评员资格证书。

7、有一名市级拔尖专业人才(常萍)、曾亚琴、吴洪庆老师2007年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陶兴斌老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教学模式与

课程改革

1、教学摸式改革

学校始终突出培养学生技能,在加大实训技能培训上狠下功夫,装备了服装CAD设计室、电动平车车间、制板打样车间、电脑平车室、服装后道车间、立体裁剪室、服装展演中心,使服装专业在实训装备上与用人单位接轨。创造性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专业技能教学方法,在电动平车车间安装了“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运用现代化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达到教学总量的72%以上。 

办学23年来不间断从企业引进了13名技术人才扩充师资队伍,创新职业教学途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企业提出的教学计划修订意见达到48%

实行“双证书制”,我校是服装专业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毕业生获得初级工资格鉴定证书达到100%,中级工以上资格证书达到80%以上。

“四合一”现代职业技能教学摸式,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真正实现了课堂和车间合一、学校和工厂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和徒弟合一的“四合一”现代职业技能教学摸式,试行学分制、开展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坚持走教学改革促成果发展之路,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充分证明教学改革的成效。

工学交替: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学校,认真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

2、深化课程改革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为了使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改革上本着精选内容、降低难度、突出实用,采用“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柔性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实训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此外还每年派出不少于5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培训,目的是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教材建设

1、学校把教材建设始终放在教学改革的突出位置上,一方面结合专业的最新发展选择合适合用的教材,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校本教材开发。为了解决实训课程无教材的教学急需,学校选配教学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并结合教学实践编写了《电动平车实训教程》、《服装CAD》;为了培养学生服装知识素养,在结合职高学生的认知实际基础上,组织编写了《中国历代服装简史》。《电动平车实训教程》《中国历代服装简史》两本校本教材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基础课校本讲义有:《交际能力训练》、《实用应用文写作》、《服装英语》等

2、以上开发的校本教材已被蚌埠工艺美术学校、合肥兴鹏服装职业学校、长丰精华服装职业学校、临泉职高等校使用。

教学制度改革

1、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课程性质、任务和学生状况设置模块教学体系。模块体系分为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素质修养模块。为全面实施模块教学体系,学校专门制定了《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意见》、《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学生选修课管理制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管理制度》等。

2、加强对弹性学制教学管理。制订了学分制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学生必须完成所修学时的80%才准考试,必须完成相应学分才准毕业。

3、设置“工学结合班”。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先修专业必修课后就业,通过就业获得报酬再回校续修文化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最终完成职业中专必须的全部课程而毕业。

4、教学管理采用了计算机网络管理。采用“学生成绩网上处理发布系统” 、“成绩分析系统”、“教学数据管理大师”等教学管理软件进行教学管理。

职业资格鉴定

学校被合肥劳动局批准为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出国研修培训基地,开展服装设计与制作工种的中初级技能鉴定工作。毕业生获得初级工职业资格达100%,获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达80%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三乙以上达99%,其中二甲以上达20%

国际合作与交流

1、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职教先进管理经验

1994年开始,我校一直与省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及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保持良好、高效的合作关系,在深入调研国际服装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国际服装业的发展动向,与日本成田山株式会社和日本静冈县人才育成管理株式会社开展“2+1”模式的国际合作办学,先后向国际知名服装企业推荐一千二百多名优秀毕业生赴日本、阿联酋等国家从事服装研修工作。与日本久留米校建立友好学校,进行服装专业派遣赴日研修生的合作与交流。

2、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

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尤其重视发挥骨干专业的示范作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与表演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建设示范专业;服装制作与营销被批准为市级示范专业。

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

企业参与

专业建设

1、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学校成立了由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服装专业研究会、省服装鞋帽工业公司、省市服装研究所、省服饰协会、安徽服装商会等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开展两次专业教学研究活动,分析行业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修订教学计划,近年来,在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对工艺课教材和教学提出二百多条修改意见,并由省教育厅上报高教社,在此基础上还编写出较为适用的校本教材《电动平车实训教程》。

2、加强校企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教学、实习实训的合作教育,用企业标准贴近专业培养目标,使教学计划贴近企业需要,委员会成员协调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专业教师提供技术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场所、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和专业教师实操训练岗位。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生产服务和员工培训。学校与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温州百先得制衣有限公司、温州东蒙制衣有限公司、无锡宏达飞制衣厂、江苏启东制衣有限公司、上海久华纱制衣有限公司、安徽绚丽时装有限公司、安徽徽商制衣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签定了长期的校外实习基地合同,明确规定接纳学生实习和接纳专业教师实践的企业才有优先获得毕业生的资格;每年选派不少于5名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培训,目前参与企业实践的专业教师已达到80%以上。

开展“订单”培养

学校先后与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温州东蒙制衣有限公司和安徽绚丽时装有限公司签定订单培养协议,开设的“飞洋鱼班”、“东蒙班”、“绚丽班”,分别为上述三个企业定单培养80人、40人和40人,160名学生均进入上述企业工作。学校每年都要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获取企业用工情况和反馈意见,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满意率为98%,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为97%。在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工作的学生已有36人进入企业管理岗位,解晓峰同学任江苏飞洋鱼公司生产部经理;李宗霞同学任浙江百先得公司技术部经理;李芳同学任温州东蒙公司车间主任等。

学校为企业服务

1、学校长期为安徽绚丽时装有限公司和合肥庐翔服装厂在职职工进行岗位培训达368人次,2007年为中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培训出国研修人员200人次。近三年各种培训年均达1200多人次。

22004年和2006年两次为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的服装展示活动提供技术服务,选派专业教师为其进行活动设计和人员培训。

    3、每学年选派5名以上专业教师进企业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提供生产服务。王明传老师被合肥庐翔服装厂聘任为业务副厂长,常萍老师从2004年开始为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提供二十个系列的款式设计,被该企业采纳达十五个系列;汪漫老师被温州百先得制衣有限公司聘任为生产部副经理。

 

学校

改革

管理

水平

人事制度改革

1、实行校长负责制。形成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教代会全面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集体领导体制。

2、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聘任制。定编、定岗、定员、定责,竞聘上岗,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工作局面。

3、实行目标责任制。目标、权责分明,干部能上能下,定期实行干部轮岗制,教职工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体制,内部管理层层深入。

4、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把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结合起来,建立良性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工的智慧和潜能。

实验、实习

管理水平

1、学校由分管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设有专职、兼职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同时对专职、兼职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学校还自主研发一套学生实习管理操作系统平台,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操作规程进行实习实训、成绩评定,同时准确及时的把学生的违规操作纳入评价体系,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2、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实训室管理员职责、实训室管理规定、仪器设备操作规则、班级使用登记制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有规范的实训实习计划,定期进行实训实习质量检测。

实训基地管理

1、学校设有实训处,专门对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实训基地制定了科学、有效、严格的管理制度,如《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仪器设备的维修》、《仪器设备的借用与报废规定》和《实训基地低值耐用品、易耗材料的管理办法》等,实行分级管理、管用结合、谁用谁管的原则,做到责任到人。实训基地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有落实的师资培养计划和实施措施,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确定效益目标,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考评实训教师绩效,监控实训操作规程。

2、、实训基地采用校企合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按《会计法》要求进行财务管理和独立成本核算,科学、规范、人本、效益地经营实训基地,使之发挥创收功能,按照实训基地的投入效益微利化原则,对在校学生实行免费培训,对校外人员培训收取一定的费用,2006年—2008年实训基地创收近20万元。

3、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法令及条例,建立合理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劳动保护、安全操作管理和文明生产措施,做到文明生产实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多年来坚持文明生产无安全事故

政府的重视

和投入情况

政策支持

1、根据合肥市委常委会会议精神,合肥市在未来三年内投资12亿元人民币,在瑶海区磨店乡征地1000亩规划建设合肥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合肥市职教园,全面整合合肥市职业教育资源。合肥职教园规划设计方案及单体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并于20083月开工建设,20099月全面进驻新校区。

22006年和2007年两次召开高规格的合肥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制定落实全国和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的计划方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合肥市中等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经费支持

1、合肥市政府制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系列政策,每年设立发展职业教育专项经费700万。

2、近三年合肥市政府对学校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专项经费达1716万元(2005650万,2006795万,2007271万),教育经费拨款1265万元(2005376万,2006397万,2007492万),学费收入809万(2005221万,2006278万,2007310万)

3、本次实训基地建设合肥市政府承诺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支持资金达到1:1

资源共享

与示范作用

资源共享

学校是合肥市劳动局批准成立的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是“合肥市服装专业出国研修培训基地”和“日语培训基地”,在市教育局和市劳动局的统一部署下:

1、为合肥市幼儿师范学校、合肥市电子学校、合肥兴鹏服装职业学校、长丰精华服装职业学校提供师资培训和实训设备使用等项服务,形成校际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运行机制。

2、校内实训基地多次承担省、市级服装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和行业发布会。

3、实训基地形成由校级领导直接分管,实训处主任具体负责,管理人员按章管理,维修人员定期检查维护,课任教师协助管理,按规程操作的运行机制。

示范作用

1、我校是安徽省唯一一所规模最大的公办服装专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对全省起到示范作用,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达千人以上(其中学历教育达550人以上)。

2、我校地处省城合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训基地对本地服装职业教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对本地服装行业的人才培养起到支持作用。

3、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在合肥市教育学会和陶研会及全国服装专业协作会年会上进行交流并获得论文评审一等奖。

4、制定实训基地对外提供实训服务管理办法,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同时安排好岔口,分批做好本市及周边县市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师培训、学生实训工作,以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努力把实训基地打造成为皖中地区服装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审核人:张文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添加到百度搜藏] [收藏到QQ书签]
上一篇:全力争创国家重点职业学校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注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来校路线 | 法律顾问
  招生热线:0551-4322606 其它号码... 版权所有:HFFZ 2008-2010 中文网址:合肥市服装学校.cn 合肥市服装学校.中国
备案号:皖ICP备06009067 合肥服装学校网 建议1280*1024 IE7.0以上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