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教育报主办,浙江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温州市教育局协办的中国职业教育前沿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论坛主题是“中职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论坛紧紧围绕当前困扰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诸如职业学校如何设置自己的拳头专业,依据是什么,专业课程怎样应时而变进行改革创新,进行了专家报告和浙江省的改革经验交流。
和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浙江省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也在全国前列。2007年以来,浙江省政府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率先选择了“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四个专业作为首批试点,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构建起了“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新型专业课程模式。其中“核心课程”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学科中心”的教育思路,以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跨学科地重新整合职业所需的知识,每个专业确定4—6门最能体现岗位核心技能的核心课程,“教学项目”是把“核心课程”分解成一个个岗位技能的教学单元。浙江计划用五5年的时间完成30个专业新课程体系。这种以突出岗位技能为突破点的专业课程模式改革值得借鉴。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江春副厅长的批示,安徽合肥服装学校参加了此次论坛。近年来,安徽合肥服装学校一直在探索符合学校专业特点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通过摸索已经构建起:“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柔性课程”的课程模式。“基础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一年级,在此基础上开设专门化方向“核心课程”,供学生选择,“核心课程”是就业必需的岗位技能课程,安排在二年级,“柔性课程”是包括礼仪、交际、艺术修养等,主要安排在两年当中供学生选修,学生必须在两年中选修三门柔性课程。基础课程奠定学生的可塑性,核心课程保证学生掌握就业技能,柔性课程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这种课程模式不仅着眼于学生当前就业,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了基础,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