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 事
卞宏珍
接到安徽合肥服装学校(即合肥市第三十一中学)将于今年5月举办五十周年校庆的电话后,我的心情既高兴又激动,思绪一下飞到了五十年前,飞到原来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合肥市十一中学,飞到那许许多多熟悉的老师和学生中间。三年的教师生涯,火热的校园生活,深厚的师生情谊就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在我脑海中浮现。最使我难以忘却的是这样两段往事。
坚实的第一步
1958年6月的一天,随着毕业分配令的下达,我和戚占云、李培垣、何章华三位同学被分配到合肥市第十一中学任教。这是我人生道路的新起点,也是我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当我们来到十一中学报到时,看到的仅有刚刚建起的十几间平房,其余都还是一片工地。很显然,报到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建设校园。好在自己年轻,又刚走向新的岗位,积极性还是很高的。经过全体教职工两个多月的努力,学校基本具备了开学条件,新学年中就招收了四个班的初一新生,我担任初一(3)班班主任,并负责两个班的数学、四个班的音乐和美术课的教学任务。那时候,班主任工作十分繁重,既是教师,又是辅导员,还是“大保姆”。早晨要叫住校的学生起床,带他们做操,晚上要吹熄灯哨,检查、督促学生按时休息。上课、自习、辅导、纪律、劳动等样样都管。加之那个年代政治运动多,班主任更要处处带头,以身作则。大炼钢铁时领着学生从来回几十里外的火车站挑煤到学校炼焦炭,每天忙到深夜;“三夏”是带着学生到农村帮助抢收抢种,吃住在一起,摸爬滚打一干就是半个月。建校劳动几乎每天都有,修道路,建操场,挖水渠,种菜地(学生劳动基地)……每到星期天,我还要做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帮助学生补习功课。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过去,我把初一(3)班学生带到了初三毕业。后因情况有了变化,我调离合肥到了北京新的工作岗位。
三年的教师生活是短暂的、紧张的、更是充实的。它使我认识到艰苦的条件和环境对磨炼意志、锻造品格的重要性,也教我懂得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关爱才变得生动,生活中因为有了呵护才越发绚丽。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生活,学到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才干,使我终身受益。当我在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辛劳浇灌,用汗水滋润那些可爱的幼苗时,感受到的是一种付出,使一种奉献,是一种快乐,也是最大的幸福。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长,无不让我愉悦,让我得到莫大的欣慰。
一面锦旗的背后
1960年新学期开学后,学校为了鼓励和表彰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初三年级四个班中开展了评选“成绩优秀班”的活动。记得当学校领导将评选工作进行动员后,原三(3)班的班干部已经坐不住了,他们决心大,信心足,表示一定要夺取“成绩优秀班”这面锦旗。说实在的,就整体水平看,原三(3)班成绩并不突出,优势也不明显,有的地方差距还较大,但考虑到同学们的积极性,气可鼓不可泄。另外也想通过争创活动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精神,把班级各项工作向前推进一步。于是我和全班同学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目标,找到了差距,还做了详细分工。首先是抓听课质量,抓作业完成,力争在一段时期中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不及格率尽可能减少。为此班主任配合任课老师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重点辅导,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其次是抓尊师爱校,抓纪律和品德教育,引导大家要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我和班干部利用课余时间和星期天有计划地进行家访,重点辅导,热心呵护。对成绩稍有提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顽皮孩子的点滴进步也予以表扬。
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各个小组互帮互学蔚然成风,不少同学星期天自觉到校复习功课,还有的同学默默无闻地为班集体做好事……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原三(3)班同学的学习成绩提高了,纪律增强了,更重要的是一个团结向上、不断进取的班集体形成了。尽管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经过评选,学校最终还是把“成绩优秀班”这面锦旗授给了他们。
通过这次评选活动,我深深感到,好的结果固然值得庆贺,更重要的是过程。在那个物质比较缺乏,生活极为艰苦的年代,同学们那种纯朴、勤劳、刻苦、友爱的高尚品质和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从不气馁的较强毅力以及爱校如家,师恩不忘得美德深深教育着我,感动着我,影响着我。时隔数十年,所有往事都凝为记忆。而长存于我心中的这段记忆,将会永远铭刻,难以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