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
5月,由教导副主任吴庆希,总务副主任杨晓群,代理党支部书记阎明(女)等三人创办了合肥第三十一中学,当时校名为合肥第十一中学,隶属合肥市教育局。
学校建立了当组织,有党员3人,阎明同志(女)代理党支部书记,党支部隶属合肥郊区东方红公社党委。
无校长、副校长,教学工作由吴庆希负责,总务工作由杨晓群负责。
师生参加大办钢铁,日夜围着小高炉转。
师生单价劳动建校,半天上课,半天劳动。
支农,师生自带行李到张洼参加挖渠劳动。
学校有农田分到班级管理。
一九五九年
7月,倪训武同志任副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学校下设教导处、总务处。 阎明(女)、杨晓群任党支部委员。
10月,党支部决定在全校开展学巢中活动,提出“学巢中,赶巢中,力争全省第一名”的口号标语贴在教室和学校外面的墙上。
一九六○年
一九六一年
我校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二百余人,考取高中、中专的学生达60%以上。
教育局在我校办教师疗养所,所长张忠勇,疗养所属我校党支部领导。
一九六二年
秋季,修建东西向跑道200米。
一九六三年
支委杨晓群同志于63年派去全椒参加四清运动。
一九六四年
7月,郭介凡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下设办公室、团总支、教导处、总务处。沈克玉、杨晓群任支部委员。党支部隶属合肥市教育局党委。
9月,为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我校惠英、杨联华、李德华等六位女学生,第一批下放到岳西,曾在安徽日报上登载了她们的事迹。
请安徽省第一任书记王步文夫人方启坤及渡江特级英雄马毛姐作革命传统报告,请公安局长徐进作法纪报告。
一九六五年
6月,为响应毛主席“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的号召,党支部发动师生挖游泳池(是全市唯一的一所有游泳池的中学),市体委很重视,此事登载在合肥晚报上。
勤俭建校、砌围墙、修田径运动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一九六六年
6月,合肥市委决定撤消郭介凡党内外一切职务。同时,市委派以毛同伦为队长的工作组进驻学校。
一九六七年
9月,校大联委成立,主任:杨晓群,副主任:杨海龙、何永华。
一九六八年
7月,革委会成立,副主任兼党支部第一书记杨晓群,政工组长沈克玉,教改组长杨海龙、何永华,后勤组长吕回锋。
一九六九年
6月,66届—68届毕业生上山下乡。
一九七○年
3月,应业新同志任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杨晓群同志革委会副主任兼党支部副书记,支委有沈克玉、赵世民、王承林。
5月,学校改名为合肥郊区第十一中学,隶属于合肥郊区教育局。
一九七一年
学校创办硫酸铜厂,负责人是沈荣河、李言惠。
一九七二年
一九七三年
硫酸铜厂改办为阀门修理厂,负责人是钟怀贤、林业全。
一九七四年
6月,到三十埠公社开门办学。
11月,高、初中毕业班去舒荣开门办学。
一九七五年
阀门修理厂改办为萤光灯复制厂,负责人是钟怀贤。
11月,组织高中城市学生去肥东杨塘开门办学。
一九七六年
工厂停办,造成重大损失。
一九七七年
一九七八年
一九七九年
7月,原合肥十二中并入合肥郊区第十一中学,学校改名为合肥第三十一中学,隶属合肥市教育局。
程干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支委有鲁传让、沈克玉(后调至合肥十四中)、黄守永等几位同志。
一九八○年
4月,鲁传让同志任学校副校长,王承林同志调任十三中副校长。
9月,党支部给李小播老师平反,并恢复其工作,给已故语文老师秦永宁平反,摘掉了其地主分子帽子,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
11月,由程干、鲁传让、黄守永、谈世馍等四位同志组成学校新的一届支委会,并由程干任支部副书记。
一九八一年
发展干兴初同志为党员,这是自1958年建校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在教师中发展党员。
一九八二年
原合肥十二中卖给省银行学校后,该校的大部分教职员工、教学设备、塑料厂均合并到我校。原花冲塑料厂就是皖圳电缆厂的前身。
6月,我校党支部被评为81年到82年合肥市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
7月,盖了西教学楼(12个教室)、办公楼、教师宿舍楼(32套)。
9月15日黄守永同志任学校副校长。
10月9、10日全校召开秋季运动会。
10月6日程干同志任学校支部委员会书记,并不再担任学校副校长职务。
一九八三年
4月,学校组织师生修建南北向250米的环形跑道。
10月14、15日全校召开秋季田径运动会。
一九八四年
4月,学校新的一届领导班子群众推荐下组建成功程干同志任校长,汪伟同志任副校长,纵肇任党支部书记。支委有干兴初、孙玉年。
5月,组织以工会为主体的分房小组三上三下制定了分房方案。
6月,党支部提出“奋斗、翻身、起飞”的口号,作为本届任期的目标。
6月底,我校党支部被评为83年到84年合肥市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
12月7日,召开了首届教代会,学校的重大决定都要交给教代会审议通过,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12月19日举行冬季越野赛跑。
一九八五年
1月,学校建立第一届团委会,由姜宗文同志任团委书记,并主持日常工作。
4月,制定了岗位责任制考核和奖励办法(试行),明确了教师的岗位职责,同时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7月,校办工厂进行了转产,有生产塑料鞋底转为生产通讯电缆(系全国唯一的一家生产通讯电缆的校办工厂),年产值达一百万元至一百八十万元。为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了资金。合肥晚报上有登载,并上了电视。
从英语单科试点过度到综合改革试点班。
一九八六年
6月,学校被合肥市教育局命名为1985年度“文明学校”称号。
9月,刘志良英语教改试点成绩显著,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并晋升一级工资。
9月26日下午,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产生了教代会第二届代表25人。
9月29日下午,召开了教代会第二届第一次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工会委员和代表组长等。
12月,纵肇芳同志调任幼儿师范学校副校长,干兴初同志被任命为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仇金铸、孙玉年同志任党支部委员。此时党支部隶属于合肥市教委党委。
12月,学校被评为合肥市先进“职工之家”。
一九八七年
1月,学校荣获“市电教先进集体”奖。
3月,学校高中部改办为“合肥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原校名不变,一个机构两个牌子。
3月下旬,教代会召开了二届二次(代表)会议,本次会议的提案是以教学为中心。
6月,干兴初同志任党支部书记,仇金铸、唐永年、吴正明、
林业全等同志任党支部委员。
6月,经教育局同意学校开办“合肥市双环服装厂”作为学生实习基地,该厂属学校领导下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学校关闭“合肥市沪圳百货商店”。
9月,仇金铸同志任学校副校长。
9月24日下午,召开教代会二届三次会议,这次会议主要围绕“如何改变我校的校风、学风”的中心议题展开讨论。
12月,学校被评为合肥市先进“职工之家”。
一九八八年
3月,召开了二届四次教代会。
5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跨地区服装协会首届年会上,我校服装专业教师张子英的电教论文《我是怎样教扎驳头的》获优秀论文奖。
7月,历时一年多的职称评审工作顺利完成,这是解放以来教育部门的第一次职评。
9月,召开了二届五次教代会。
12月底,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产生了教代会第三届代表25人。
一九八九年
3月31日至4月7日,教代会召开了三届一次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审议《关于教职工岗位津贴、课时补贴及奖金发放办法》(草案)。
6月17日,省电视台、市电视台、市电教馆摄制《合肥服装职高首届师生作品汇报表演》获得好评,18日安徽电视台在《文化生活》栏目中向全省播放。
7月,干兴初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9月,汪伟赴京参加劳模大会。
10月,召开教代会三届二次会议,提出了《三十一中人事安排和岗位津贴、奖金发放办法》的改革方案。
12月23日,举行冬季越野赛跑。
12月30日下午,元旦汇演。
一九九○年
3月,召开教代会三届三次会议。
10月,召开教代会三届四次会议。
10月22到27日,举行秋季运动会,广大的教职工也积极的参与了本次运动会。
年底,自筹资金建立了一幢宿舍楼。
一九九一年
3月,顾明同志任副校长。
我校被评为安徽省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我校工会被省总工会评为“模范职工之家”;被市总工会评为“先进职工之家”。
我校获省教委中教一级表彰;被市人民政府评为“财会工作先进集体”;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单位”。
一九九二年
3月,我校工会换届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工会委员会,共七名委员。
6月12日,我校教代会换届选举,产生了第四届教代员,同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合肥市第三十一中学内部管理班子体制改革方案》。
同月,我校开展了征集“校风、教风、学风”的工作。确立我校校风:团结奋进,求是创新;教风:忠诚严谨,立己树人;学风:勤学多思,知耻向上。
8月3日,干兴初同志当选为合肥市第三十一中学校长;陈修清、仇金铸同志为副校长。
同月,成立了合肥市第三十一中学女职工委员会,罗玉红同志任主任委员。
11月,举行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12月,
学校被评为安徽省电化教学先进单位。
一九九三年
学校被评为安徽省“花园式学校”。
由于教育、教学、民主管理、党务工作等成绩突出,干兴初同志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一九九四年
2月,干兴初同志调往合肥一中任党支部书记,仇金铸同志被任命为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陈修清、王富媛同志任副校长。学校下设办公室、政教处、教导处、职教处、总务处、团委、实训处。增补陈修清同志为党支部委员。
2月,合肥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改名为安徽合肥服装职业学校,隶属于合肥市教委。
一九九五年
7月,仇金铸同志任党支部书记,陈修清、陈永华、张文胜、林业全等同志任党支部委员。
一九九六年
7月,陈永华同志被任命为副校长。
一九九七年
一九九八年
一九九九年
林业全同志退休后,支部换届改选,仇金铸同志任党支部书记,陈修清、陈永华、张文胜、陶勇等同志为支部委员。
12月,安徽合肥服装职业高中改名为合肥市服装学校。
二0 0 0 年
二0 0一年
二0 0二年
二0 0三年
二0 0四年